技術文章
DYP236 厭氧好氧沉淀系統
DYP221 水解酸化池
DYP223 水解-好氧生物處理實驗裝置
DYP246 ABR厭氧折流板反應池
DYP247 多功能厭氧處理實驗設備
DYP251 EGSB厭氧反應器
DYP261 厭氧生物轉盤實驗裝置
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的作用是調節廢水的pH值,為后續的生化反應的反應創造條件;因為很多工藝要求水質在一定pH值范圍內,而進水水質往往達不到要求,故要設計酸化池。
水解酸化主要用于有機物濃度較高、SS較高的污水處理工藝,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工藝。如果后級接入UASB工藝,可以大大提高UASB的容積負荷,提高去除效率。水中有機物為復雜結構時,水解酸化菌利用H2O電離的H+和-OH將有機物分子中的C-C打開,一端加入H+,一端加入-OH,可以將長鏈水解為短鏈、支鏈成直鏈、環狀結構成直鏈或支鏈,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水中SS高時,水解菌通過胞外粘膜將其捕捉,用外酶水解成分子斷片再進入胞內代謝,不*的代謝可以使SS成為溶解性有機物,出水就變的清澈了。這其間水解菌是利用了水解斷鍵的有機物中共價鍵能量完成了生命的活動形式。但是COD在表象上是不一定有變化的,這要根據你在設計時選擇的參數和污水中有機物的性質共同確定的,長期的運行控制可以讓菌種產生誘導酶定向處理有機物,這也就是調試階段工藝控制好以后,處理效果會逐步提高的原因之一。水解工藝并不是簡單的,設計時要考慮污水中有機物的性質,確定水解的工藝設計,水解停留時間、攪拌方式、循環方式、污泥回流方式、設計負荷、出水酸化度、污泥消解能力、后級配套工藝(UASB或接觸氧化)。
接觸氧化池:
生物接觸氧化法的反應機理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一種介于活性污泥法與生物濾池之間的生物膜法工藝,其特點是在池內設置填料,池底曝氣對污水進行充氧,并使池體內污水處于流動狀態,以保證污水與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觸,避免生物接觸氧化池中存在污水與填料接觸不均的缺陷。
該法中微生物所需氧由鼓風曝氣供給,生物膜生長至一定厚度后,填料壁的微生物會因缺氧而進行厭氧代謝,產生的氣體及曝氣形成的沖刷作用會造成生物膜的脫落,并促進新生物膜的生長,此時,脫落的生物膜將隨出水流出池外。生物接觸氧化法具有以下特點:
1、由于填料比表面積大,池內充氧條件良好,池內單位容積的生物固體量較高,因此,生物接觸氧化池具有較高的容積負荷;
2、由于生物接觸氧化池內生物固體量多,水流*混合,故對水質水量的驟變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3、剩余污泥量少,不存在污泥膨脹問題,運行管理簡便。
厭氧池:
因為厭氧反應分為4個階段:(1)水解階段:高分子有機物由于其大分子體積,不能直接通過厭氧菌的細胞壁,需要在微生物體外通過胞外酶加以分解成小分子。廢水中典型的有機物質比如纖維素被纖維素酶分解成纖維二糖和葡萄糖,淀粉被分解成麥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分解成短肽和氨基酸。分解后的這些小分子能夠通過細胞壁進入到細胞的體內進行下一步的分解。(2)酸化階段:上述的小分子有機物進入到細胞體內轉化成更為簡單的化合物并被分配到細胞外,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為揮發性脂肪酸(VFA),同時還有部分的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氣、氨、硫化氫等產物產生。(3)產乙酸階段:在此階段,上一步的產物進一步被轉化成乙酸、碳酸、氫氣以及新的細胞物質。(4)產甲烷階段:在這一階段,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都被轉化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這一階段也是整個厭氧過程重要的階段和整個厭氧反應過程的限速階段。水解池一般是指水解酸化池,即將整個池子的反應控制在厭氧的前兩個階段,讓大分子的物質分解成小分子的易分解的物質,提高廢水的B/C比。缺氧池,是相對厭氧和好氧來講,一般是指溶解氧控制在0.2-0.5mg/l之間的生化系統。
缺氧池
缺氧反應是兼性菌參與的生化反應,兼性菌是可以在好氧也可以在厭氧的情況下反應,要求系統的溶解氧在0.5mg/L以下,對溫度和pH的要求也沒有厭氧反應嚴格以DO區分,一般小于0.2mg/L就稱為厭氧段,大于0.2mg/L小于0.5mg/L稱為缺氧段。厭氧段釋磷,缺氧段反硝化脫氮。
缺氧放磷,好氧吸磷,吸磷總量會遠遠大于放磷,把磷由液相轉移到污泥,從水體移除。水解池和缺氧池的對比:
1、水解池
因為厭氧反應分為4個階段:
(1)水解階段:高分子有機物由于其大分子體積,不能直接通過厭氧菌的細胞壁,需要在微生物體外通過胞外酶加以分解成小分子。廢水中典型的有機物質比如纖維素被纖維素酶分解成纖維二糖和葡萄糖,淀粉被分解成麥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分解成短肽和氨基酸。分解后的這些小分子能夠通過細胞壁進入到細胞的體內進行下一步的分解。
(2)酸化階段:上述的小分子有機物進入到細胞體內轉化成更為簡單的化合物并被分配到細胞外,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為揮發性脂肪酸(VFA),同時還有部分的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氣、氨、硫化氫等產物產生。
(3)產乙酸階段:在此階段,上一步的產物進一步被轉化成乙酸、碳酸、氫氣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4)產甲烷階段:在這一階段,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都被轉化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這一階段也是整個厭氧過程重要的階段和整個厭氧反應過程的限速階段。
水解池一般是指水解酸化池,即將整個池子的反應控制在厭氧的前兩個階段,讓大分子的物質分解成小分子的易分解的物質,提高廢水的B/C比。
缺氧池,是相對厭氧和好氧來講,一般是指溶解氧控制在0.2-0.5mg/l之間的生化系統。
因此他們的相同點是,都是缺氧的環境,以厭氧和兼氧菌為主(實際運用過程中甚至有時候兩者沒有很明確的分別)。
不同點是,他們發揮的作用不同(水解池是控制在厭氧的水解酸化階段,將大分子的物質分解成小分子物質,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便于后續工藝的處理;缺氧池的作用是在去氨氮過程中提供反硝化等作用,并作為好氧池的過渡階段)
另外一般酸化池不曝氣,而缺氧池可以選擇用穿孔管曝氣,適當增加廢水中的溶解氧。
好氧池、厭氧池、缺氧池:
好氧池就是通過曝氣等措施維持水中溶解氧含量在4mg/l左右,適宜好氧微生物生長繁殖,從而處理水中污染物質的構筑物;
厭氧池就是不做曝氣,污染物濃度高,因為分解消耗溶解氧使得水體內幾乎無溶解氧,適宜厭氧微生物活動從而處理水中污染物的構筑物;
缺氧池是曝氣不足或者無曝氣但污染物含量較低,適宜好氧和兼氧微生物生活的構筑物。
不同的氧環境有不同的微生物群,微生物也會在環境改變的時候改變行為,從而達到去除不同的污染物質的目的。
反硝化
也稱脫氮作用。反硝化細菌在缺氧條件下,還原硝酸鹽,釋放出分子態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過程。
硝化反硝化與好氧缺氧的關系:
就生活污水而言,氮主要是以有機氮和氨氮的形式存在的,無論是有氧還是在無氧環境下有機氮都可以轉化成氨氮,只是產物和速率不同而已,這樣,氨氮在有氧的環境下,在亞硝酸菌和硝酸菌的作用下發生硝化反應,轉化成硝態氮,這個構筑單元一般叫做好氧池,有的也叫曝氣池。硝態氮在反硝化細菌的作用下,在缺氧環境之下發生反硝化反應,生成氮氣釋放到大氣中,完成了脫氮。這個構筑單元一般叫做缺氧池。
硝化作用
硝化細菌將氨氧化為硝酸的過程。
其作用過程如下:
硝化細菌從銨或亞硝酸的氧化過程中獲得能量用以固定二氧化碳,但它們利用能量的效率很低,亞硝酸菌只利用自由能的5~14%;硝酸細菌也只利用自由能的5~10%。因此,它們在同化二氧化碳時,需要氧化大量的無機氮化合物。
土壤中硝化細菌的數量首先受銨鹽含量的影響,一般耕地里,每克土中只有幾千至幾萬個。添加銨鹽即可使其數量增至幾千萬個。土壤中性偏堿,通氣良好,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50~70%,溫度為10~30℃時,適宜硝化細菌的生長繁殖,銨鹽也能迅速被轉化為硝酸鹽。
自然界中,除自養硝化細菌外,還有些異養細菌、真菌和放線菌能將銨鹽氧化成亞硝酸和硝酸,異養微生物對銨的氧化效率遠不如自養細菌高,但其耐酸,并對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較強,所以在自然界的硝化作用過程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反硝化作用
也稱脫氮作用。反硝化細菌在缺氧條件下,還原硝酸鹽,釋放出分子態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過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鹽有兩種*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為氮源,稱為同化性硝酸還原作用:NO3-→NH4+→有機態氮。許多細菌、放線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鹽做為氮素營養。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為呼吸作用的終電子受體,把硝酸還原成氮(N2),稱為反硝化作用或脫氮作用:NO3-→NO2-→N2↑。能進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數細菌,這個生理群稱為反硝化菌。大部分反硝化細菌是異養菌,例如脫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單胞菌等,它們以有機物為氮源和能源,進行無氧呼吸,其生化過程可用下式表示:
C6H12O6+12NO3-→6H2O+6CO2+12NO2-+能量
CH3COOH+8NO3-→6H2O+10CO2+4N2+8OH-+能量
少數反硝化細菌為自養菌,如脫氮硫桿菌,它們氧化硫或硝酸鹽獲得能量,同化二氧化碳,以硝酸鹽為呼吸作用的終電子受體。可進行以下反應:
5S+6KNO3+2H2O→3N2+K2SO4+4KHSO4
反硝化作用使硝酸鹽還原成氮氣,從而降低了土壤中氮素營養的含量,對農業生產不利。農業上常進行中耕松土,以防止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氮素循環中*的環節,可使土壤中因淋溶而流入河流、海洋中的NO3-減少,消除因硝酸積累對生物的毒害作用。
生物除磷
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時,將活性污泥交替在厭氧和好氧狀態下運行,能使過量積聚磷酸鹽的積磷菌占優勢生長,使活性污泥含磷量比普通活性污泥高。污泥中積磷菌在厭氧狀態下釋放磷,在好氧狀態下過量地攝取磷。經過排放富磷剩余污泥,其結果與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可去除污水中更多的磷。
具體解釋:實際上,目前對于除磷的原理研究依舊不是很明確,甚至具體是哪一種細菌起的作用仍然不清楚,通常情況都是以菌群作為研究對象,我們叫他聚磷菌PAOs。
一般來說,生物都有自己的*性狀,但是作為生物都有統一的一面,那就是過度繁殖的特性,生物利用數量上的優勢,壓倒別的生物,達到繁衍的目的,同理微生物也不例外。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微生物在數量上取得競爭的優勢,達到抑制其他生物生長的目的。
同理聚磷菌也擁有這樣的特性,他們表現出來的形狀也是為了自身的繁殖。而且在磷酸鹽濃度降低的情況下,會抑制聚磷菌的生長,也就是為什么聚磷菌需要調試才能正常運行。
這一過程主要就是幾樣物質,VFA(揮發性脂肪酸),PHA(聚羥基脂肪酸),PO(磷酸鹽),PP(多聚磷酸鹽)
厭氧條件下,PAOs吸收VFA轉化為PHA,這一過程PP高能鍵斷裂為這一過程釋放能量,同時釋放出磷酸鹽,而磷酸鹽濃度升高,恰恰是我們說的能夠利于PAOs生長繁殖
好氧條件下,正好與其相反,吸收Po形成PP,而此時的能源則是PHA,如厭氧過程所說,PP是吸收PO所需要的能量物質,也就等于是為下一次代謝周期做準備,與此同時,PAOs 分裂生成新的細胞,但是由于,PO含量降低,將會限制它的生存繁殖,所以必須通過人為過程使PO含量升高,完成一個完整的周期。如果不進行循環,聚磷菌是無法完成完整的生命周期的。
我說的可能有點亂,但是總結起來就是:
1生物性狀使然
2磷酸鹽含量對其有抑制作用
A2O污水處理方法原理
A2/O工藝是將厭/好氧除磷系統和缺氧/好氧脫氮系統相結合而成,是生物脫氮除磷的基礎工藝,可同時去除水中的BOD、氮和磷。
工藝為:原水與從沉淀池回流的污泥首先進入厭氧池,在此污泥中的聚磷菌利用原污水中的溶解態有機物進行厭氧釋磷;然后與好氧末端回流的混合液一起進入缺氧池,在此污泥中的反硝化菌利用剩余的有機物和回流的硝酸鹽進行反硝化作用脫氮;脫氮反應完成后,進入好氧池,在此污泥中的硝化菌進行硝化作用將廢水中的氨氮轉化為硝酸鹽同時聚磷菌進行好氧吸磷,剩余的有機物也在此被好氧細菌氧化,后經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出水排放,沉淀的污泥部分返回厭氧池,部分以富磷剩余污泥排出。
厭氧厭氧釋磷
缺氧反硝化細菌反硝化脫氮好氧硝化細菌硝化作用生成硝酸鹽;聚磷菌好氧吸磷
a.本工藝特點
(1)本工藝在系統上可以稱為簡單的同步脫N除P工藝,總的水力停留時間少于其他同類工藝;
(2)在厭氧(缺氧)、好氧交替運行條件下,絲狀菌不能大量增殖,無污泥膨脹之虞,SVI值一般均小于100;
(3)污泥中含P濃度高,一般為2.5%以上,具有很高的肥效;
(4)運行中勿需投藥,兩個A段只用輕緩攪拌,以不增加溶解氧為度,運行費用低;
(5)厭氧、缺氧、好氧三種不同的環境條件和不同種類微生物菌群的有機配合,能同時具有去除有機物、脫N除P的功能;
(6)脫N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響,除P效果則受回流污泥中夾帶DO和硝酸態氧的影響,因而脫N除P效率不可能很高。
b.存在問題
(1)厭氧區居前,回流污泥中帶有大量的硝酸根,破壞厭氧環境,對厭氧區聚磷菌厭氧釋磷不利;
(2)缺氧區處于系統中間,反硝化脫氮C源供給不足,使系統脫氮受限;
(3由于存在內循環,常規工藝系統所排放的剩余污泥中實際中只有一部分經歷了完整的釋P、吸P過程,其余則基本上未經厭氧狀態而直接由缺氧進入好氧區,這對系統除P不利。
(此文檔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文檔可自行編輯修改內容,
供參考,感謝您的配合和支持)